媒体解读《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凯发线上app

索引号 51341600b12840218u/202107-00008 组配分类 其它解读
发布机构 亳州市司法局 主题分类 公安、安全、司法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媒体解读《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号
生成日期 2021-07-09 发布日期 2021-07-09

媒体解读《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亳州样本”。
  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550万亩以上、积极参与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围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纲要》为全市上下锚定了目标,划定了路线。
  《纲要》指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力争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300万亩以上,其中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550万亩以上。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800万亩左右。扩大农机托管优势,强化农机装备支撑,重点支持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机械应用,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80万千瓦以上。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打造沿涡河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产业带,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促进中药材种植道地化、标准化、品牌化。打造沿省道309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实施蔬果绿色增长模式攻关行动,科学制定设施蔬菜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升设施蔬菜生产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蔬菜生产供应基地。依托亳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中药材为特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全国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园区。依托涡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粮油、绿色果蔬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小麦生产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依托利辛县优良的生态农业资源,打造沿西淝河生态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种植等生态农业。优化养殖业布局。坚持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态高效发展道路,加大养殖场标准化创建力度,依托三县一区国家级生猪生产大县,重点建设优质生猪供应基地。以涡阳县为重点,建设长三角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生态循环式的现代肉羊产业园区,打造长三角优质肉羊供应基地。以蒙城县、利辛县为中心,建设稻鱼综合种养水产品基地。力争到2025年,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基地40个以上,基本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农业科技运用,积极参与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充分利用地方大豆种质资源,加强新品种培育,提高涡阳大豆内在品质;加强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建设,加快中药材提纯复壮和种子种苗培育,提升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推进黄淮山羊等地方畜禽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规范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推广一批配套中药材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鼓励引进专业农业科技孵化运营商,强化入孵企业引进数量和质量,扎实推进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兴办农业技能培训班。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事托管范围,力争到2025年,农事托管组织达到3200家。
  缩小城乡差距 建设宜居宜业农村
  在推进乡村建设方面,《纲要》提出,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以建设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为目标,综合考虑村庄区位条件、居住规模、资源优势、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编制体系,统筹推进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加快推进建筑设计下乡,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思路,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提升农民建房质量。注重保护村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
  提升乡村公共基础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加大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入和管护力度,做到高规格、可持续、更实用。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速农村公路网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城市优质化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农村养老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乡村康养服务产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到2025年,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在巩固提升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成果基础上,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分阶段、分步骤改造农村厕所,推进自然村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体系,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推进房前屋后整洁卫生、河沟渠塘疏浚清淤、村道宅路连通畅通。因地制宜发展“五小园”,做好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的文章,常态化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户“五净一规范”文明庭院建设。
  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研究制定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制度和管护标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落实资金保障,推动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鼓励各地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切实增强农民群众自觉性、主动性,确保村庄干净、整洁、有序。依托村规民约,鼓励管理创新。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建立城市各类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乡村。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纲要》指出,我市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民进一步享受改革发展红利。
  《纲要》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强化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加强承包地管理,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执行公共利益征地的相关制度规定,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健全征地补偿安置机制。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
  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建立权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积极推进农村产权进市场交易,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集体经营性固定资产流转模式。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引导村集体和农户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土地、林地、水面、闲置房屋等资源资产资金,通过折股量化、发包租赁、联合经营等合作方式盘活利用,让村集体和农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巩固脱贫成果 加快推进全面振兴
  《纲要》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其他原因收入骤降或支出骤增户,以及“老弱病残孤”特殊困难群体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提高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任务,加强产业帮扶精准指导,构建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乡村产业体系,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动员更多脱贫群众投工投劳。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持续做好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加大社保兜底力度,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所有符合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条件的农村人口精准识别、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加强宣传引导,讲好脱贫攻坚“亳州故事”,营造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良好社会氛围。
  建立有效衔接机制。积极探索过渡期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扶贫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统筹,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方面的政策衔接,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与脱钩方法,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落实“千企帮千村”行动。
网站地图